首页 >> 宝藏问答 >

初伏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

2025-07-09 11:51:36 来源: 用户: 

初伏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】“初伏”是农历中用于描述夏季三伏天的第一阶段,属于传统节气文化的一部分。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初伏”一词有其明确的定义和使用背景。以下是对“初伏”的详细解释,并结合《汉语大词典》的内容进行总结。

一、初伏的基本概念

“初伏”指的是夏季三伏天的第一个阶段,通常出现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(即第13天左右)。三伏天是中国传统气候划分中的重要部分,分为“初伏”、“中伏”和“末伏”,分别代表炎热天气的三个阶段。

- 初伏:一年中最热的开始阶段,一般持续10天。

- 中伏:根据年份不同,可能为10天或20天。

- 末伏:一年中最热的最后阶段,通常为10天。

二、《汉语大词典》对“初伏”的解释

根据《汉语大词典》的记载,“初伏”一词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,用来描述夏季气候的阶段性变化。该词在字面上可理解为“初时的伏天”,具有时间顺序上的含义。

项目 内容
词性 名词
拼音 chū fú
解释 夏季三伏天的第一个阶段,通常在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,持续约10天。
出处 古代历法与节气文献中常见,如《淮南子》《岁时记》等。
延伸意义 在民间习俗中,初伏期间常有“头伏吃饺子”的说法,寓意驱寒避暑。

三、初伏的文化意义
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初伏不仅是一个自然气候的划分,还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和养生智慧。例如:

- 饮食习惯:初伏期间,人们注重清热解暑,多吃绿豆汤、凉茶等。

- 养生观念:古人认为初伏是“阳气最盛”的时期,应避免过度劳累,注意调养身体。

- 节日活动:部分地区会在初伏期间举行祈雨仪式,祈求风调雨顺。

四、总结

“初伏”作为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有明确的定义和历史渊源。它不仅是夏季气候的一个阶段划分,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生活智慧。了解“初伏”的含义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。

参考来源:《汉语大词典》、古代节气文献、民间习俗资料

  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